每年,都会或多或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与此同时,也会滋生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究竟孰是孰非?回顾2016年,先后被相关媒体报道的就有:进口奶粉被暂停注册、玉米粉“被壮阳”、网络食品存安全隐患、抗生素与兽药残留、饮用水“氮气门”留言、食品标签的是与非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实验与分析》始终专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等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前沿的方法技术以及行业趋势。本期专题报道为您带来2016年食品安全事件年终盘点,与您一起盘点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胶水牛排到底怎么回事?饮用水“加氮气”有毒?2016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值得各方人士深思,因为,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
热点事件(一):澳洲百年乳企被暂停入华
11月,澳大利亚百年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简称“维爱佳乳业”,自2016年11月4日暂停在华注册资格,这也是2016年澳洲第二家被暂停入华乳制品企业。
专家解读:进口乳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表示,对比看来,2016年,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75%,婴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为99.26%,不合格原因包括:菌落总数超标、维生素含量不合格等,中国乳业总体合格率仍旧偏高。近些年,中国进口乳品比例逐步加大,进口乳品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从消费者层面来看,依然需提升信心。
热点事件(二):网络食品安全隐患
网售食品存在照片与店面不符,实际店面仅为小作坊,加工条件堪忧。黑心作坊入驻网络平台!
专家解读: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问题
平台时代,传统监管手段受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锦光表示,互联网+是一项大挑战,传统监督均面对实体经济及线下交易!关键是追求价值平衡,管得太死会扼杀创新。要如何实现建构规范、建立严格的立法体系及严格的监管体系体现在立法的日趋完善,平台必须严格化,需靠“合同”约束商家。网络食品安全需社会共治,需消费者及政府共同监督,需解决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平台信息做假问题,需通过信息核实解决。
热点事件(三):抗生素与兽药残留
2016年2月,复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也许会造成儿童肥胖,专家监测表明:79.6%上海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21种抗生素中一种或几种。1种以上抗生素在尿液中被发现频率仅为58.3%,至少两种及两种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类似物在尿液中被同时发现频率分别为26.7%和23.5%,在一份尿样中最多能同时检测出4至6种抗生素。
专家解读:养殖业滥用兽药问题亟须重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指出,仍需加强源头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刘秀梅表示,从临床标准来看,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及农业养殖,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点需要肯定。第二点,我国的养殖业存在兽药使用的不合理或者滥用的情况,它也影响到食品安全的前端,也就是源头的食品安全,所以在这方面也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进一步地加强监管和科学指导。第三点,细菌耐药现象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如果现在不引起重视,不加强监管的话,有可能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导致生物安全、环境污染或者是制约经济的发展。
热点事件(四):饮用水“加氮气”流言
“康师傅”饮用水使用了工业氮气。
专家解读:
加入食品级氮气是成熟且环保工艺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指出,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氮气在食品加工中可以作为加工助剂,由于其安全性,无须标签标识。在包装饮用水的制造过程中,加入食品级氮气是一项成熟且环保的工艺。加工助剂跟其它食品添加剂不同。因为,它是使用在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不会成为食品成分而保留下来。食品添加剂是提高食品质量的,同样,也是提高食品健康水平的。
热点事件(五):食品标签“是与非”
近年来,“标签”打假逐渐成为职业打假人主要目标,许多问题由标签小瑕疵造成。
专家解读:标签瑕疵大多与产品质量无关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元晓梅表示: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标签具有严格规定。标签可让消费者了解食品信息,但大部分产品标签上的瑕疵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没有关系。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法规,避免此类事件出现。
热点事件(六):100%纯果汁配料表中有纯净水
消费者宣称发现“100%纯果汁”的配料中仍有纯净水,涉嫌误导消费者。
专家解读:
浓缩果汁加水还原属于国际通用加工工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胡小松表示,消费者应正确理解果汁标准“100%”,采用浓缩果汁进行加水还原制作纯果汁是国际通用的加工工艺。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规定: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因此,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果汁。产品名称前需标注100%,目的:如实告知消费者内容物果汁浓度。
热点事件(七):“胶水牛排”引发关注
媒体报道,市场中出售牛排由碎牛肉及食品添加剂卡拉胶制成。
专家解读:碎肉不等于劣质品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表示:“重组牛排”属调理肉制品,经滚揉、搅拌、调味等工艺加工而成,国外上世纪60年代即出现该项技术并被广泛应用,能够较好调理出肉的口感。碎肉不等于劣质品,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碎肉不可避免;卡拉胶并非群众想象的塑料用胶,而是海藻中提取出的多糖物质,被作为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消费者需科学分辨,原切牛排不作任何处理,看清楚即可,以调理牛排冒充原切牛排是商业欺诈问题。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0-04-23
2020-05-27
2020-05-27
2018-09-06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