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布了2017年人畜共患病监测的结果。因此,在检查的近7000个样品中,生肉肠产品受到李斯特菌污染和肉鸡弯曲杆菌感染的负面影响。
德国联邦各州的监测机构在2017年的食物链各级共采集了6922个样本进行人畜共患病监测,并检查了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的发生情况。获得2,414个细菌分离物,并在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的国家参考实验室中进一步表征,并测试它们对所选抗生素的抗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在12.2%的可涂抹生香肠样品中检测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两个样品中,测量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微生物含量,表明对人类的潜在健康危害(分别为220和550菌落形成单位/克 - CFU / g)。结果强调了食品企业主自己检查的特殊重要性。此外,他们还表示需要定期检查生产或销售此类食品的企业,作为官方监督的一部分。
结果还表明,可涂抹的生香肠对人类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构成风险,因此不应被婴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和孕妇等敏感消费群体消费。李斯特菌感染比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感染更少见,但由于它们可能导致疾病的严重程度,它们起着重要作用。
弯曲杆菌
在减少弯曲杆菌属。肉鸡食物链尚未取得进展。屠宰场肉鸡约四分之一的颈部皮肤样本(22.7%)具有超过1000CFU / g的高计数。在多大程度上引入了弯曲杆菌属的过程卫生标准。对于2018年的肉鸡屠体将导致情况有所改善,正在进行的人畜共患病监测研究将显示出来。弯曲杆菌的检出率 新鲜鸡肉样本中的比例为51.5%,因此也与往年相同(2014年:54.0%和2016年:47.2%的阳性样本)。
沙门氏菌
所观察到的,近年来,减少沙门氏菌的检测率在碎猪肉样品继续在2017:随着碎牛肉样品显著更少中检测比前几年(2009沙门氏菌阳性样品的0.7%:5%和2011:1, 3%阳性样本)。猪胴体也常见于沙门氏菌,而阳性样本为2.9%。在前几年的人畜共患监测中受到污染(2011年:4.0%和2015年:4.5%阳性样本)。也许是因为沙门氏菌在屠宰场对沙门氏菌呈阳性的动物(盲肠内容物6.1%,阳性样品)和屠宰过程中污染肉的风险条目相比,这是与连接在屠宰卫生的改善相一致前几年保持不变。
产生Shigatoxin / verotoxin的大肠杆菌(STEC / VTEC)
结果显示,使用STEC / VTEC的鹿(40.2%阳性粪便样品)和来自野生反刍动物(29.8%阳性样品)的肉的负荷很高。STEC / VTEC是可以引起急性肠道炎症的细菌(EHEC),其中一些会导致严重的过程。特别是在儿童中,STEC / VTEC感染可导致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发展,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相比之下,新鲜小牛肉和牛肉样品中的STEC / VTEC检出率仅为6.3%左右。然而,相当比例的育肥牛犊和幼牛也被STEC / VTEC定植,如前几年的人畜共患病监测结果所示(约25%的盲肠内容物阳性样本)。
与牲畜肉类相比,野生肉类的污染率较高可能与游戏肉类生产中较不可控制的条件有关。与牲畜屠宰过程相比,这些与细菌污染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由于消化道的射击相关损伤和游戏的内脏掏空)。结果清楚地表明,现有的健康规则需要得到更好的尊重,以防止人畜共患病从肠道传播到肉类。
在Tatar / Schabefleisch样品中,检测到3.5%的STEC / VTEC。因此,鞑靼人是将STEC / VTEC传播给人类的载体,由于通常的刮肉原料消耗,这尤其成问题。
可涂抹的生香肠也是STEC / VTEC人类感染的潜在来源:1.7%的测试样本为STEC / VTEC阳性。
抗生素耐药性模式
抗生素抗性测试的结果表明,抗性大肠杆菌的比例分离物已相当猪,而在从小牛/幼牛衍生的细菌,没有观察到的改善降低相比于2015年人畜共患的监测。的检出率ESBL /产AmpC酶E.在肉用小牛和幼牛的盲肠内容物的大肠杆菌在屠宰场与68.0%再次非常高的,并且与在2015年人畜共患监测,其中样本的60.6%为ESBL / AmpC酶测试的正面 - 形成大肠杆菌甚至更高。在沙门氏菌从食物链猪体内分离抗性似乎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第三代和粘菌素分离株头孢菌素。必须进一步观察这一点鹿和野生反刍动物肉的分离物显示出2至3%的低抗性,反映了由于缺乏抗生素而使野生肠道细菌受到的低抗菌选择压力。
在解释抗性研究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根据流行病学临界值评估最小抑制浓度(MIC)。这些决定了微生物抗性分离株的比例,并给出了抗药性初期发展的早期迹象,但不允许立即声明抗生素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4-09-04
2024-10-15
2024-10-29
2024-10-17
2024-09-02
2024-10-22
2024-09-24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