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科学仪器行业利好政策的加持下,资本市场纷纷发文分析预判科学仪器行业即将到来的“腾飞”。
受到资本这样的青睐,部分国产仪器公司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推背感”。
然而,“有了钱”国产仪器就能“起飞”吗?
中信证券分析称:科学仪器应用场景广,市场空间大,国产仪器坚持长期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性能与品牌认可度,有望加速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同时,已有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并且切入部分高端客户,个别产品已经达到/超过国际标准,售前后服务及性价比突出,实现了进口替代,抢占了一部分重点市场份额。
行业评级: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国产仪器在品牌力、产品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端对科学仪器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产品力加强,应用场景逐渐向生命科学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我们认为,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优于大市评级:是指该行业或者上市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般是6个月),股票价格和对标指数相比预计涨幅会多于10%,相反,落后大市评级是指该行业或者上市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般是6个月),股票价格和对标指数相比预计跌幅会多于10%。
大市评级是一种市场行为,它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管理能力对股票进行评级,投资者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完全进行依赖。
嘉实基金分析称: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不断积累,目前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国内产品更具备性价比和服务优势,未来国内品牌渗透率或将逐步提高。
嘉实成长增强混合基金经理陈涛认为,高端科学仪器板块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有点回调,估值已经消化得比较充分,我们认为目前仍是比较好的赛道。
第一,我们看好这个赛道的长期核心逻辑是应对卡脖子问题,这些仪器是科研开发、生产的基础仪器,缺少该设备基础科学无法开展,但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催生了强烈的国产替代需求。
第二,之前财政采购政策下,教育贴息使高校加大国产仪器采购,对教育和引导用户更长期引导。
机构建议:我国加强基础研究水平、提升配套科学仪器自主可控水平,鼓励国产科学仪器设备攻关核心技术攻关。我们认为,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以及专项研发基金规模有望超预期,加速实现我国自主科学仪器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国产科学仪器龙头在初步突破光谱、色谱、质谱等高端仪器技术的基础上,将通过加强研发能力的方式提升国产替代水平。
内部政策加码,国产仪器公司静待订单放量。我们认为头部高校贴息贷款整体进度快于普通高校是目前国产仪器公司尚未取得大量订单的主要原因之一。985院校需求偏重于高端科研,普通院校实训和教学演示等需求与国产仪器设备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更为匹配。随着地方省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订单逐步释放,国产仪器公司的订单盛宴或在2023年启动。
外部进口管制持续收紧,自主可控迫在眉睫。2022年10月8日,美国商务部在最新公布的未经证实(UVL)名单中添加31家中国企业,其中涉及多家仪器和检测企业,对应的出口管制进一步加强;而在前期的9月12日,美政府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计划投入更多资金(20亿美元)用于生物技术研发,以应对来自中国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中美在新兴尖端技术领域的交锋日趋激烈,美国对华投资和技术出口管制措施也愈加严厉。
当前高端科学仪器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关键“卡脖子”技术。我们认为伴随国产科学仪器产品力提升以及政策端的压实,低渗透率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建议关注受益于国产替代的院端IVD设备、院端诊疗设备等。
当前,在以往发起的诸多关于中国仪器如何腾飞的话题中,专家、企业高管、资深用户们纷纷发言:
有人说高端人才匮乏。科学仪器研发又具有其超越一般工业产品的复杂性,难以吸引高端研发人才。
有人说市场缺乏信任。用户大多青睐购买进口产品,对国产仪器存在严重的偏见、陈见。
有人说我们的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研发力量分散,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等
有人说我们自身能力不足。卡住我们脖子的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因为起步较晚,技术积累有差距。
如此看来,国产仪器缺的只是钱吗?
展源
何发
2024-09-04
2024-10-15
2024-10-29
2024-10-17
2024-09-02
2024-10-22
2024-09-24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