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活性污泥性状的好坏?
正常的活性污泥外观为黄褐色,可闻到土腥味。微生物分解能力越强,土腥味越浓。具备以上特点的不一定正常,但不具备的也不一定是不正常的。进水颜色与气味和水质关系很大,尤其是工业废水或者参有工业与生活污水混合的废水中,进水颜色和气味主要是进水工业废水来决定的!
SOUR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是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一般用SOUR表示,单位常采用mgO2/(gMLVSS•h)。SOUR也称为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或消化速率,它是衡量活性污泥的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F/M较高,或SRT较小,则活性污泥的生物活性也较高,其SOUR值也较大。反之,F/M较低,SRT太大,其SOUR值也较低。SOUR在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于指示入流污水是否有太多难降解物质,以及活性污泥是否中毒。一般说,污水中难降解物质增多,或者活性污泥由于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而中毒时,SOUR值会急剧降低,应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否则出水会超标。活性污泥工艺的SOUR一般为8~20 mgO2/(gMLVSS•h)之间。
SOUR测定时注意事项:
应注意保持测定时活性污泥的温度。温度对SOUR值影响很大,不同温度下测得的SOUR是没有可比性的,也就不能利用SOUR值的变化有效地指示活性污泥的生物活性。一般应在200C时测SOUR值。
SV30是指曝气池的混合液在100mL的量筒内静置30分钟后,沉降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之比。SV30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和浓缩性能的一个指标,对于某一浓度的活性污泥,SV30越小,说明其沉降性能和浓缩性能越好。
SV30在运行管理中的意义:
实际上,正常的活性污泥在沉降30分钟以后,一般都能达到最终沉降状态,在以后1—2小时内,泥水界面不再下降。因此,两种沉降速度及沉降性能差别很大的活性污泥会有相同的SV30值,但两种浓缩性能不同的污泥肯定不会有相同的SV30值。有的处理厂采用5分钟沉降比作为污泥的沉降性能指标,因为沉降性能不同的SV5值相差很大,因此可以认为SV5是活性污泥的一个沉降指标,而SV30主要是一个浓缩性能指标。
SVI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分钟静止沉降后1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为ml/g。SVI=(SV%×100)/MLSSSVI) 反映了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性能,SVI过低,说明污泥颗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微生物数量少,此时污泥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SVI过高则说明污泥结构松散,难于沉淀分离,即将膨胀或已经发生膨胀。SVI30既是衡量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也是衡量污泥吸附性能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SVI30值越大,沉降性能越差,但吸附性能越好;反之SVI30越小,沉降性能越好,而吸附性能越差。一般认为,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SVI值在100(150)左右,综合效果最好,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出水质量的提高。SVI值一般控制在为70~100。另外,测量SV30或SVI的目的是反映污泥在二沉池内的沉降浓缩状况。而用100 mL或1000 mL的量筒测SV30或SVI至少有两点与二沉池内的状况不同:
一是边壁效应,由于量筒直径太小,筒壁会对污泥的沉降有阻碍;
二是二沉池内有吸泥机在不断地回转,对污泥沉降有利。为使量筒试验更逼近二沉池的沉降状况,使测得的SV30或SVI30更准确地指导运行管理,有的处理厂采用搅拌污泥指数,用SSVI表示。SSVI是指在量筒内设置低速搅拌装置搅拌污泥状态下,测得的SVI30值。搅拌速度一般采用5r/h。SSVI值可有效地消除边壁效用,并更加接近二沉池的状况。SSVI一般是SVI值的70%—80%。
污泥的沉降速度是在做SV实验中比较重要的观察项之一,活性污泥混合液在量筒中的沉降过程可分为四个状态,分别为沉降初始状态,形成泥水界面时的状态,沉速开始下降状态,沉降最终状态。沉降初始状态到形成泥水界面,该过程历时很短,一般以1—2分钟即可完成。然后就是成层沉降阶段,可观察到泥水界面以恒定的速度下沉。到压缩沉降阶段后,泥水界面下降越来越慢,直至几乎静止。污泥沉降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好,污泥沉降过快说明污泥密度大,无机物含量过多,例如老化中期或者进水SS过高,而沉降速度过慢,问题更严重,污泥密度小,过氧化、低负荷、中毒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都有!
1、观察生物相的意义一是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指示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变化。二是观察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三是从菌胶团及水中动物的变化多情况可分析工艺运行状况。
2、丝状菌的测量A、长度测量。长度的测量有一套标准的程序。B、丰度测量。按照丝状菌在污泥絮体上的丰富程度,将丰度分为七级(污泥丝状菌膨胀界点为D级)0级:没有。所有絮体上都未见到丝状菌。
A级:很少。在个别絮体上发现丝状菌。
B级:一些。不是所有絮体上都有丝状菌。
C级:一般。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但密度较低。每个絮体上有1—5根菌丝。
D级:较多。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中等密度。每个絮体上有5—20根菌丝。E级:丰富。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密度很高。每个絮体上菌丝超过20根。F级:大量。大量菌丝形成丝网。
1.样品前处理
在分析实验中,样品前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样品前处理环节耗时最长,步骤最繁琐,样品前处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最终分析结果,而且还会影响分析仪器的试用寿命。
一、了解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亦称样品预处理。是指将样品分解,使被测组分定量地转入溶液中以便进行分析测定的过程。
样品前处理的作用:
1.复杂体系中将待测组分与基体进行分离,并通过纯化和富集以提高浓度,制成便于检测的溶液形式;
2.除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杂质;
3.通过样品衍生技术处理样品是原本对检测器相应弱或无响应的样品定量地转化成一种易于检测的化合物。
2.常用前处理方法
2.1、湿法消解
湿法消解是利用盐酸、硝酸、氢氟酸、硫酸、磷酸、氢氧化钠、双氧水等试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在常压下与样品相互作用达到消解样品的目的,通常通过电热板加热。钢铁及合金、纯物质等无机样品均可用湿法消解的方法。
2.2、干法灰化
样品在马弗炉中(一般550℃)被充分灰化。灰化前须先碳化样品,即把装有待测样品的坩埚先放在电炉上低温使样品碳化,在碳化过程中为了避免测定物质的散失,往往加入少量碱性或酸性物质(固定剂),通常称为碱性干法灰化或酸性干法灰化。
2.3、微波消解
微波消解就是在微波场的作用下,样品和酸的混合物吸收微波能量后,酸的氧化反应活性增加,使样品表面层搅动、破裂,不断产生新的样品表面与酸溶剂接触直至样品溶解完全。常用于地质、环境、食品等样品的分析,易挥发元素测定也推荐使用微波消解法。
2.4、加压消解
加压消解即使用高压反应釜进行消解,在高压条件下进行样品反应,可用于普通湿法消解反应较慢或不反应的样品。与常压下的湿消消解相比,加压消解的优点是提高了酸的利用率;有效防止了易挥发性元素的挥发损失;减小了空白值和降低了污染的可能性;处理温度比较低,一般不超过150℃,节约能源。但样品处理量较小,通常少于0.5g。对于低含量待测元素,为了达到其检测的目的可能需要讲消解液合并,更容易被检出。如何选择消解方式;不同样品适用的最佳消解方式各异。其中,微波消解和湿法消解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微波消解主要适用于大部分易于消解的样品,而湿法消解则更多地应用于土壤及部分难以消解的样品。然而,具体选择哪种消解方式还需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待测元素来确定。样品前处理的要求是否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预处理与否,应综合考虑样品的性状、检验的精确要求以及所用分析仪器的性能。对于某些简单或易于分析的样品,可能无需复杂的预处理步骤。然而,对于复杂或含有干扰物质的样品,预处理则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简化预处理:为了减少操作步骤、加快分析速度并降低预处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污染和待测物损失),应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预处理步骤。这意味着在选择预处理方法时,应优先考虑那些简单、高效且对样品影响较小的方法。完全分解与回收率:当使用分解法处理样品时,确保样品的完全分解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被测组分能够完全释放,从而避免损失。同时,高回收率是衡量预处理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被测组分在预处理过程中的保留程度。
3.防止污染:
在整个预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样品的污染。这包括避免引入外部杂质、避免交叉污染以及确保所使用的试剂和器皿的纯净度。此外,还应避免引入待测组分和可能干扰测定的物质,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减少试剂消耗与环境污染:
为了降低试剂消耗和对环境及人员的污染,应选择那些消耗少、效果好的预处理方法。同时,也应关注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气等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问题,确保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总之,在进行样品预处理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同时,还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预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前处理用酸选择——无机酸无机酸是无机化合物中酸类的总称,主要包括:
硝酸(HNO3)、盐酸(HCl)、
硫酸(H2SO4)、氢氟酸(HF)、
磷酸(H3PO4)、过氧化氢(H2O2)、
高氯酸(HClO4)等。在样品消解过程中,各种无机酸都是混合使用,单一使用某一种酸往往难以达到消解的目的。
光谱分析之家
展源
何发
2022-09-05
2024-01-15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1
2020-05-27
2024-03-06
2020-05-27
2020-05-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