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与质量检测的前沿阵地,其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已然成为助力提升实验室分析效率的关键力量。近期,安捷伦Infinity III系列的更新亮相,恰是顺应了这一时代变革潮流,深刻诠释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也带来了货真价实的技术创新。
近日,《实验与分析》采访了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与安捷伦液相分离事业部助理副总裁Michael Frank,就当前色谱分析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新需求下,如何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服务中国用户的新战略进行了交流。
采访合影
满足用户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解决用户需求是获取用户青睐的生命线。Michael Frank先生透露,为了解决实验室用户的现实需求,安捷伦全球的行业经理深度走访了百位典型用户,并结合线上形式调查了千位实验室用户,全方位挖掘他们的工作痛点和实验室改进需求。安捷伦团队发现绝大多数实验室用户的需求是——需要一台易用、稳定、可靠的设备来帮助实验室用户产生需要的结果——因此,智能升级便成为Infinity III产品设计的重心。
安捷伦液相分离事业部助理副总裁Michael Frank
解决智能应用是现阶段实验室的痛点
痛点一:需要在使用仪器中获得更多的辅助,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Michael Frank先生表示,实验室中有很多重复性任务,这种重复的人为操作会导致不少错误和风险。安捷伦Infinity III产品可以帮助客户实现从自动 Purge 到自动启动和关闭的自动化,这将帮助用户大大地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并减少出错。比如,新的 InfinityLab Level Sensing 功能可以防止流动相耗尽;InfinityLab Sample ID Reader 功能可以避免样品摆放位置或信息出错;向导性维护和向导性故障排除功能可以帮助实验室用户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
安捷伦新一代液相色谱产品搭载的 InfinityLab Assist 智能助理模块,能够让仪器依据用户的工作流程自动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同时,InfinityLab Assist 智能助理功能还可以在实验运行结束后,自动根据实验需要进行仪器的停机操作或开启下一项任务,完全无需实验人员值守。
据体验过 Infinity III 的用户反馈,这台仪器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达 20% 的时间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痛点二:需要获得可控的分析的过程和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以往繁琐的手动操作,如仪器准备、色谱柱平衡等过程,耗时费力且易出差错,限制了工作效率。如今借助Infinity III与搭载的智能助理模块,可以实现一键式智能分析,可自动完成仪器运行准备及冲洗停机工作,智能处理数据、生成报告。这一转变极大提高了分析效率,更有力确保了数据的精准无误。同时,新功能节约了实验工作人员的时间,从部分简单重复工作中得以解放,从而能够更加专注于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内容。
随着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持续推进,未来还可以解锁更多功能,比如无人值守的工作模式,以及数据的智能化学习反馈等。新的技术和应用正推动着我们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安捷伦Infinity III系列无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这场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
拓展特殊应用,开辟新领域
杨挺先生谈到液相色谱(LC)及液质联用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多作为前端分析手段。其中,凝胶渗透色谱(GPC)在聚合物分析领域内的应用得到了充分拓展。安捷伦去年收购了Polymer Standards Service(一家聚合物表征领域供应商),这为特殊及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研究带来业务拓展契机,拓展了安捷伦液相色谱在该领域应用。 此外,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研究近年备受关注,因PFAS存在潜在危害,寻找其取代物成热点。液相色谱及质谱技术可以分析PFAS及其取代物的化学组成、进行结构特征解析等,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取代物提供依据。这些都将进一步拓宽安捷伦液相色谱相关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范畴,液相色谱不仅在传统领域发挥前端分析作用,还通过特殊应用拓展不断开辟新领域,助力各行业发展与科研深入。
助力产品国产化,服务全球,全方位满足中国市场
杨挺先生表示,在安捷伦的全球产业布局中,中国上海的生产基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正切实地践行着 “在中国,为中国” 这一极具深远意义的理念。以备受瞩目的Infinity III为例,上海的生产基地承担起了该产品工艺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响应国产化要求,第一台 Infinity III 的关键部件已经顺利发往上海生产基地,按照目前的进度预估,近期便能够完成生产流程,从而确保中国的用户可以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用户同步,在第一时间使用到全新的液相色谱产品。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安捷伦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更是为了让中国用户能够及时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优势。
自疫情期间起,上海外高桥的ATS工厂不只是服务中国的生产中心,更是全球生产枢纽,约90%气相色谱在此生产并供应全球。此外,顺应国家需求,除传统气相产品外,安捷伦还把液质联用产品、高端光谱产品(如等离子色谱质谱仪、三重四级杆质谱仪、GCMS气质联用设备等)安排在上海生产,旨在全方位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为中国用户和市场提供优质、便捷且适配的产品与服务,推动行业发展。
多元化本土策略,聆听用户声音
安捷伦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呈现多元化特点。不仅包括将产品搬至中国生产及人员投资等方面,更关键的是与本土顶尖科学家及各应用领域领袖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共同举办众多高峰论坛,如氢能、新材料等方面的高峰会,在PFAS法规建立、前沿技术探索、检测以及生命科学基因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借此合作,一方面为国内相关领域发展助力,另一方面能将好的经验分享至全球。就如新产品研发听取了大量国内专家意见,这是一个交互过程,而本土化也使得安捷伦在中国科学仪器领域的发展更加多元,能更好地倾听用户声音。
紧扣战略,助力多领域应用与用户体验提升
在此次采访中,围绕安捷伦新发布的Infinity III,探讨了其与安捷伦整体战略的结合情况。首先,液相产品对安捷伦至关重要,是销售数量及金额占比最高的产品线,且应用面极为广泛,过去主要应用于制药、食品领域。如今,在稳固这两领域份额的同时,着眼于中国市场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涌现的业务机会进行拓展,材料领域相关应用已连续八年呈增长态势,且在新材料、半导体相关方面存在越来越多的液相应用需求。
以材料领域为例,GPC等技术在其中被广泛应用,且相关数据显示此类产品在此领域的应用已连续八年呈增长态势,证明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在新材料、半导体领域涉及的电解液、锂电、光刻胶等方面也存在新的液相应用需求。 基于此,伴随Infinity III的推出,安捷伦采取多项举措服务用户。在仪器设计上强化人机交互,旨在利用智能化系统模块为用户提供更佳的使用体验,确保方法能稳定、准确得出所需结果,而非单纯追求高性能指标。同时,充分利用Infinity III的新功能,比如在PFAS分析中,其配备的双模式多功能进样器,除传统进样模式外,还有feed injection进样模式可减少溶剂效应,优化分析效果。 总之,安捷伦通过多种举措将Infinity III与整体战略紧密结合,以适应市场变化并满足用户需求。
应对挑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谈到医药产业给液相和质谱市场带来的挑战,杨挺先生表示当下市场形势不佳,虽然撬动大市场遇到困难,但安捷伦团队通过努力争夺市场份额,为用户提供新应用方案、优化使用体验。虽然目前市场热度距2022年还有差距,但容量仍在;且用户更重使用感受,安捷伦便以让用户高效、高通量使用仪器并减少宕机为策略,同时完善硬件、售后与消耗品服务。此外,虽业务拓展有压力,但安捷伦仍连续四个季度实现了市场份额增长,关注的是整体市场份额情况而非单纯业务量增长。
政策下市场起伏,未来走向信心满满
在此次采访中,杨挺先生谈到了多方面内容。一方面,安捷伦希望借助Infinity III的推出能更好地服务用户,持续赢得市场,不会因当下成绩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关于国家从去年开始推行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计划、“以旧换新”刺激计划颁布后,虽然市场进入阶段观望状态,安捷伦依旧专注于积极苦练内功做好服务工作,与用户分享最佳解决方案。经过从3月到10月的长酝酿期,安捷伦在部分海关和高校订单上的体现良好,超出预期。 对于未来市场趋势,安捷伦财年10月31日已经结束,就当前发展预计到明年4月底市场情况向好,但仅依据现有信息难以准确预估后续情况,后续发展还取决于国家相关政策举措的推出。从安捷伦中国团队及其美国总部基于从华尔街及其他渠道获取的投资者、分析师的信息推测,中国市场未来可期,这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振奋的信心。
优势互补,共谱服务实验室用户新篇章
在共同服务实验室用户的征程中,安捷伦与《实验与分析》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与明确的定位,携手为实验室用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秉持共同服务实验室用户的宗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等形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为实验室用户打造一个更加完善、便捷、高效的服务生态,助力实验室用户在科研与实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结语
在实验室数智化转型的宏大征程中,安捷伦无疑是一位积极且极具影响力的推动者,通过Infinity III系列等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以及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和本土化举措,全方位地满足着全球及中国市场的需求,助力实验室用户在科研与检测等工作中迈向更高效率、更精准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实验室数智化转型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相信安捷伦会继续秉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携手《实验与分析》等媒体伙伴,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为全球实验室领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书写实验室数智化转型更加辉煌的篇章,推动各行业在科研与质量检测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迈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
采访撰稿:《实验与分析》编辑部主任黄滟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