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二维/三维( 2D / 3D )钙钛矿双层异质结构可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2D夹层可以钝化缺陷,控制电荷传输,产生内置电势,防止外部环境侵入,并阻止离子迁移。
然而,2D钙钛矿相提高太阳能电池稳定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D夹层结构可能发生演变,进而失去其功能
为了保持其在钝化缺陷、控制电荷传输、产生内置电势、防止外部环境侵入以及阻止离子迁移等方面的优势,2D夹层必须保持稳定。然而,实际应用中,2D夹层可能在结构或组成上发生演变,从而失去其功能性。
2、明确2D夹层的结构演变过程对其稳定性提高至关重要
2D夹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功能性,这种功能退化可能是由于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随时间变化,或者受到外部环境(如湿度、温度)的影响,明确其结构演变过程对于提高2D夹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研究成果
有鉴于此,麻省理工学院Moungi G. Bawendi、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朱凯等人证明了器件中的2D/3D钙钛矿叠层在其寿命终结分解过程中是动态演化的。初始纯相的2D中间层可以发生不同的演化,从而导致不同的器件稳定性。啧啧啧表明,使用混合溶剂可以形成坚固的2D中间层,以调节其结晶度和相纯度。最终得到的2D / 3D器件实现了25.9 %的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在85 °C下使用最大功率点跟踪1074小时后保留了91 %的初始性能。
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1、探讨了2D/3D钙钛矿的形成动力学
作者通过GIWAXS技术揭示了2D/3D钙钛矿的形成动力学,发现引入MA和特定混合溶剂可自发形成高结晶度的纯2D (n = 2)相,显著提升载流子寿命。
2、分析了2D/3D钙钛矿的能带排列、形貌、电势分布以及载流子动力学
作者发现OcMA:S 2D/3D钙钛矿形成有利的II型能带排列,促进空穴提取。其高结晶度的2D中间层使电势分布更均匀,载流子扩散效率更高,且主要局限于表面,对3D钙钛矿体扩散影响小,显著提升器件性能。
3、比较了基于不同2D/3D钙钛矿的器件性能
研究发现,2D/3D钙钛矿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随2D相纯度和结晶度提升而增加,OcMA:S器件表现最佳,PCE达25.9%且稳定性优异。
4、强调了获得稳定2D夹层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OcMA:S器件的2D夹层在2500小时光照后仍稳定,有效钝化缺陷并抑制离子迁移,凸显了稳定2D夹层的重要性。
技术优势:
1、 揭示了2D夹层在光照下的动态演化过程
本研究发现2D夹层在长期光照下会发生动态演化,纯相2D夹层可以经历不同的演化路径。这一发现揭示了2D夹层在光照下的不稳定性,为后续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2、开发了一种耐用的2D夹层结构
作者开发了一种新的耐用2D夹层结构。通过引入过量的PbI2,不仅促进了2D相的形成,还提高了相纯度和结晶度。这种改进的2D夹层能够有效抑制2D相的退化,从而显著提高器件的光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研究内容
1、2D夹层形成研究
作者通过时间分辨的原位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技术,深入探讨了2D/3D钙钛矿的形成动力学。实验发现,初始相由2D (n=1) 钙钛矿和未反应的PbI2组成,退火过程中PbI2未完全消耗,导致最终膜中存在PbI2、2D (n = 1) 和2D (n = 2) 的混合相。通过引入甲基铵(MA)和不同的混合溶剂,发现OcMA:S组合能够自发形成高结晶度的纯2D (n = 2) 钙钛矿相,且无未反应的PbI2残留。这种高结晶度的2D相显著提升了载流子寿命,达到4205 ns,比裸3D膜增加了394%。此外,理论计算表明,2D相的形成涉及3D钙钛矿表面的部分溶解和重结晶,更强的溶剂相互作用有助于这一过程。MA在初始阶段促进2D (n = 2) 相的形成,随后挥发并被FA取代,进一步提高结晶度。这些发现为优化2D钙钛矿相的形成和性能提供了重要指导。
图. 2D钙钛矿的形成和结晶度
2、晶粒势均匀化和电子结构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了2D/3D钙钛矿的能带排列、形貌、电势分布以及载流子动力学。紫外光电子能谱显示,Oc 2D/3D钙钛矿形成I型能带排列,阻碍空穴提取;而OcMA:S 2D/3D钙钛矿形成II型排列,有利于空穴提取。AFM未观察到明显形貌差异,但KPFM显示OcMA:S膜具有更均匀的晶粒内电势分布,表明其高结晶度的纯相2D (n = 2)中间层减少了电势波动。瞬态反射光谱(TRS)表明,OcMA:S膜的载流子从2D/3D界面扩散效率更高,表面电势分布更均匀,非辐射复合减少。时间分辨微波传导率(TRMC)显示OcMA:S膜的载流子寿命略有提高,表明2D钙钛矿对整体3D钙钛矿影响较小。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表明,2D钙钛矿主要局限于3D钙钛矿表面,未发生明显体扩散。这些结果揭示了2D中间层在提升器件性能中的关键作用。
图. 扩展到不同的2D制造系统、潜在的均匀性和载流子动力学
3、设备表征
作者比较了基于不同2D/3D钙钛矿的器件性能,发现功率转换效率(PCE)从裸露的3D到OcMA:S器件依次增加,主要由于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提升。OcMA:S器件基于化学浴沉积的SnO2(CBD-SnO2)实现了25.9%的最高PCE,且滞后最小。在全光谱1-sun AM 1.5G光照下,OcMA:S器件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1700小时后仍保持96.4%的初始PCE,而对照Oc装置500小时后降至74.1%。OcMA:PC和OcMA:F装置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还发现,2D中间层和过量PbI2的相互作用对稳定性和高PCE至关重要,且无2D夹层的单独溶剂无法提升稳定性。此外,使用不含吸湿性掺杂剂的spiro-MeOTAD,OcMA:S器件在高温下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85°C下1074小时光照后仍保持91%的初始性能,与最先进的反向p-i-n器件相当。
图. 设备性能和稳定性
4、稳定的2D夹层
研究发现,对照Oc器件在光照下失去大部分2D夹层,而裸露的3D钙钛矿未分解,表明2D夹层的不稳定性限制了2D/3D Oc装置的耐久性。目标OcMA:S器件的2D (n = 2)相在结构和热力学上非常稳定,超过2500小时光照后,2D夹层依然完好,有效钝化缺陷并抑制离子迁移。OcMA:PC和OcMA:F装置的2D (n = 2)相在光照下转变为2D (n = 1)相,但未进一步分解为PbI2。实验表明,这种转变并非由过量PbI2引起,且“OcMA:S无过量”装置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出良好耐久性。该策略还适用于其他间隔有机配体的2D夹层,强调了获得稳定2D夹层的重要性。
图. 2D钙钛矿中间层的演变
展望
用于3D钙钛矿的坚固的、纯相的二维( 2D )钝化层可以稳定太阳能电池在紫外线照射下的稳定性。本研究发现,使用混合溶剂(二甲基亚砜和异丙醇)形成的基于辛基铵和甲胺阳离子的2D夹层自发地形成了具有高结晶度的纯相2D钙钛矿。基于这些2D或3D钙钛矿双分子层的太阳能电池在最大功率点跟踪下,在85 °C下经过1074小时后,功率转换效率为25.9 %,并保留了91 %的初始性能。
纳米人
展源
何发
2025-03-1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4-18
2025-04-08
2025-03-14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