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
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TSCs)作为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通过有效利用更广泛的太阳光谱,突破了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限制。这种电池配置大大提高了光伏(PV)系统的能量输出,大幅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在这些串联架构中,带隙(Eg)处于约1.68至1.80eV的宽带隙(WBG)钙钛矿材料,通常用作顶部吸收层,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捕获高能光子。然而,大多数WBG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在于大量的开路电压(VOC)不足,这严重阻碍了TSCs达到其理论效率极限。
近日,郑州大学张懿强、 李鹏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提出了一种异质界面锚定策略,通过在钙钛矿和空穴传输层之间加入硅烷偶联剂来增强界面性能。三甲氧基硅烷(TMOS)是一种两亲性分子,通过增强化学相互作用来增强界面粘附,从而促进有效的空穴提取。此外,TMOS分子的末端官能团与铅离子相互作用,调节钙钛矿薄膜结晶并提高其整体质量。经TMOS处理器件的非辐射复合显著减少,VOC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3-氰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N-TMOS)优化了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性和界面接触,实现了1.345V的VOC和19.69%的功率转换效率(PCE)。相对带隙而言,其VOC损失仅0.425V,为宽带隙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迄今最低值之一。将这一策略拓展至所有钙钛矿TSCs,实现了28.45%的PCE和出色的操作稳定性,在1个太阳光照下连续运行500h后,保持了90%以上的初始效率。
相关研究工作以“Buried interface anchoring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s for low voltage loss and high-efficiency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期刊 ( IF =21.1)上。向他们表示祝贺! e测试作为科研检测行业的佼佼者,为本研究提供了多项关键科研服务支持。
图1. 硅烷偶联剂分子的锚定和相互作用
图2. 阐明钙钛矿薄膜结晶机制
图3. 钙钛矿薄膜的电荷输运特性
图4. 单结宽带隙PSCs
图5. 全钙钛矿TSCs性能
总之,这项研究成功地引入了TMOS分子来锚定WBG钙钛矿和HTL之间的埋入界面。研究结果表明,CN-TMOS作为一种两亲性分子,显著增强了钙钛矿层和HTL之间的界面结合,从而提高了空穴提取效率。此外,分子尾部的CN官能团不仅促进了与钙钛矿的强相互作用,还有效调节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动力学,促进了薄膜均匀性并抑制非辐射复合。
基于CN-TMOS的WBG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实现了1.345V的创纪录的VOC和19.69%的最高PCE。此外,使用这些高性能WBG-PSCs制造的全钙钛矿TSCs达到了28.45%的卓越效率,并在连续运行500h后保持了90%的初始效率,展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这一出色性能归功于CN-TMOS处理所赋予的优异界面特性。这项研究结果强调了基于TMOS的界面工程在推进钙钛矿光伏发展中的变革潜力。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器件性能,更增强了长期运行稳定性,对钙钛矿太阳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这项工作为未来高效、稳定的太阳能收集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来源: 材料PLUS
责任编辑: 展源
审 核: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