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液质联用仪实操指南
液质联用仪(LC-MS)是药物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检等领域的“核心武器”,兼具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但日常使用中稍不注意就会踩坑——从流动相选错导致离子源污染,到突然断样影响实验进度,再到调谐失败找不到原因,很多使用者都曾被这些问题困扰。本文结合实操经验,系统梳理LC-MS的日常运维规范、常见故障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细节,帮你避开雷区、高效用仪。
LC-MS的稳定运行,核心在“日常养护”而非“事后维修”。以下8个核心运维要点,是避免仪器出问题的关键:
• 必须接UPS稳压电源,停电时可避免分子涡轮泵因突然断电受损(涡轮泵真空悬浮状态下骤停,磨损会翻倍)。
• 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0-25℃ ,湿度≤60%——湿度过高易导致电路板受潮,温度波动会影响色谱柱保留时间和离子化效率。
• 绝对禁用不挥发性盐(如磷酸盐、柠檬酸盐),盐分进入离子源会沉积在锥孔和毛细管内,轻则灵敏度下降,重则堵塞管路;需缓冲盐时,仅用乙酸铵、甲酸铵(浓度≤20mmol/L)。
• 流动相需现配现用,避免过夜——水相易长菌、有机相易挥发,含酸流动相(如0.1%甲酸水)放置超12小时可能导致基线漂移。
• 正离子模式加甲酸/乙酸(避免三氟乙酸),负离子模式加氨水;需提升负离子响应时,可加少量异丙醇(实操验证有效)。
• ESI源:每周用异丙醇冲洗雾化室,开震气阀震气1次;APCI源需每天震气,高温下更易积碳。
• 采样锥孔每2周清洗1次:拆锥孔后,用甲醇:水:甲酸=45:45:10 超声10分钟,再用超纯水、甲醇各超声10分钟,晾干后安装(避免手碰锥孔表面,防止指纹污染)。
• 流速控制:ESI源≤0.5mL/min,APCI源≤1.0mL/min——流速过高会导致雾化不彻底,溶剂残留污染离子源。
• 机械泵每6-12个月换油1次,换油前需放空真空,油位需在刻度线之间(油太少导致真空度不足,油太多易溢入涡轮泵)。
• 长期不用仪器(超1周)建议彻底关机;短期间隔(1-3天)保持真空状态更优——频繁开关机易加剧涡轮泵磨损。
• 实验后立即清洗进样针、进样阀,测过含酸或盐的样品后,需用甲醇/水(1:1)冲洗3次以上。
• 样品必须过0.22μm滤膜,防止颗粒物堵塞进样针或色谱柱;含蛋白样品需先经甲醇沉淀处理,避免蛋白在离子源结块。
• 用过含酸的流动相后,需用10%甲醇水冲洗色谱柱30分钟,再用纯甲醇封存——酸残留会腐蚀色谱柱填料,还可能进入离子源。
• 善用柱后切换阀:将分析初期(1-2分钟,多为溶剂峰、盐类)和末期(强保留杂质)的流动相切入废液,只让目标峰进入质谱,大幅减少离子源污染。
• 开机后、检测前必须调谐:用仪器配套调谐液(如Waters用碘化钠铯溶液,AB用PPG溶液)校正质量轴,确保目标离子质荷比偏差≤0.1Da。
• 调谐时总离子流(TIC)呈“折线型”而非平稳直线,先查注射泵是否有气泡(调谐液未进入质谱),再看喷雾针是否折弯——针尖歪了会导致雾化不均,需更换新针。
• 易损件提前备库存:如喷雾针、采样锥、机械泵油、在线过滤器滤芯,避免突发损坏时“停工等件”。
遇到仪器故障别慌,按“查故障列表→找关键原因→分步解决”的逻辑处理,以下是5类最常见故障的实操方案:
• 先看工作站故障提示:不同厂家(如Waters、Agilent)的故障列表会明确原因,优先从提示入手。
1. 气源问题:液氮罐液位低于1/3需换罐;氮气发生器压力需达0.6-0.8MPa,常见问题是空压机皮带断裂(换皮带后恢复正常)。
2. 进样问题:样品瓶位编辑错误(选了“空瓶位”)、室温过高导致进样臂马达过热停机(开空调降温后重启)。
3. 系统压力问题:压力过高(查进样针、泵头是否堵塞,用50%甲醇水反冲);压力过低(看管路接口是否漏液,尤其是色谱柱两端和进样阀)。
4. 通讯问题:网线松动或IP地址不在同一网段,重新插拔网线,将电脑IP与仪器IP设为“192.168.100.X”同一网段(用“ping 仪器IP”命令检测,丢包率为0说明通讯正常)。
• 紫外也无峰→先查液相(如进样针堵塞、流动相耗尽)。
1. 离子源污染:拆采样锥看是否有白色盐渍或黑色积碳,按前文方法清洗;雾化室用异丙醇擦拭,毛细管用棉签蘸甲醇擦净。
2. 喷雾状态:打开离子源照明灯,正常应是“均匀雾状”;若呈“水滴状滴落”,调整喷雾针位置(上下移动2mm)或提高雾化气压力(0.3-0.5MPa)。
3. 调谐参数:是否用错调谐液(如ESI调谐液测APCI源),或毛细管电压偏离最优值(正离子3-5kV,负离子2-4kV)。
• 基线高多是“外部污染”而非仪器故障,按3步排查:
1. 流动相纯度:换Merck等品牌甲醇/乙腈,水用娃哈哈纯净水(实操亲测性价比高)——劣质溶剂中的杂质会在离子源电离,产生杂峰。
2. 离子源残留:刚测过高浓度样品(如100μg/mL以上),用纯甲醇冲洗离子源30分钟,再测空白溶剂看基线。
3. 离子宽度设置:选择反应扫描(SRM)时,离子宽度别设太宽(通常0.7-1.0Da),宽了会纳入更多噪音;选择离子扫描(SIM)时基线更低。
1. 确认开机顺序正确:先开机械泵→等真空度达标(通常<1×10⁻⁵ mbar)→开质谱主机→开工作站(顺序反了易导致通讯失败)。
2. 查硬件连接:网线是否插紧(主机和电脑两端都要查),Hub端口指示灯是否亮(不亮则换Hub接口)。
3. 改IP地址:将电脑IP设为与仪器同一网段(如仪器IP是192.168.100.37,电脑设为192.168.100.38),重启软件后重试。
• 调谐时总离子流呈“折线”、无校正液离子峰,多是2个小问题:
1. 注射泵有气泡:拆下注射泵玻璃筒,排空气泡后重新安装(注意针柄卡在卡槽里,避免推液不均匀)。
2. 喷雾针折弯:ESI针针尖极细(直径0.1mm),多次拆装易折弯,导致喷雾不均——用手电筒照离子源,针尖歪了需更换新针。
除了运维和故障解决,以下3个技术细节,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和实验效率:
1. 液相方法转LC-MS:
别直接“照搬”,3点必须改
从HPLC方法转到LC-MS,不能直接套用,重点调整3个参数:
• 流动相换“质谱友好型”:用乙酸铵替代磷酸盐,用甲酸/乙酸调pH(正离子pH<6,负离子pH>8),避免三乙胺(会产生强102Da杂峰,污染离子源)。
• 流速降下来:HPLC常用1.0mL/min,LC-MS中ESI源≤0.5mL/min,APCI源≤1.0mL/min(流速太高会导致溶剂无法完全脱附)。
• 梯度平衡要够:梯度结束后,需保持初始比例10-15分钟(如从95%乙腈回落到5%乙腈),确保色谱柱和离子源恢复平衡,避免下次进样保留时间漂移。
LC-MS定量常用内标法,能抵消基质效应和离子化效率波动,选择内标有讲究:
• 首选目标物的氘代物(如测甲醇用CD₃OH),理化性质几乎一致,校正效果最好。
• 若无氘代物,需满足4个条件:①样品中不含该物质;②与目标物极性、保留时间相近;③性质稳定(不与样品反应);④质谱响应好(信噪比≥10)。
• 别“硬凑”内标:若找不到合适内标,且目标物响应稳定、前处理回收率>85%,用外标法也可行(实操经验)。
3. 离子源参数优化:
看目标选“模式”,调电压出“好谱”
• 离子源选择:ESI源适合极性、离子型化合物(如生物碱、有机酸),APCI源适合弱极性、热稳定化合物(如甾体类);测未知样品可试“ESCI复合源”,一次获取ESI±、APCI±四种模式数据。
• 锥孔电压:想测分子离子峰(如[M+H]⁺)用低电压(20-30V);想获取碎片信息(做二级质谱)调高电压(50-80V)——例如测某药物,25V时能看到清晰[M+H]⁺峰(m/z 325),50V时出现特征碎片峰(m/z 74、115)。
• 脱溶剂气:ESI源脱溶剂气温度300-350℃,流量800-1000L/h;APCI源需高温气化,温度400-450℃,流量1200-1500L/h。
四、总结:LC-MS是“实验科学”,多观察、勤记录
液质联用仪的核心是“人仪配合”——日常多观察仪器状态(如真空度、喷雾情况、基线波动),实验后及时记录(如流动相批次、调谐结果、故障处理过程),慢慢就能摸清仪器“脾气”。
遇到问题别慌,先按“查故障提示→分模块排查→分步解决”的逻辑来,90%的故障都能通过基础操作解决,没必要动辄找工程师。记住:对LC-MS来说,“预防式养护”永远比“补救式维修”更高效——守住运维红线,正确处理小故障,仪器才能成为你实验中的“靠谱搭档”。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