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样品制备时,为什么需要“充分均质”?到底怎样才算“充分”?
答疑:
“充分均质”的目的是让样品中的微生物尽可能均匀地分散到稀释液中,以保证后续取样的代表性。如果均质不彻底,可能导致:
结果偏差:取到的样液微生物分布不均,导致计数结果重复性差,无法真实反映整体样品的污染情况。
微生物损伤:剧烈或不恰当的均质方式可能会对某些脆弱的微生物(如受伤菌)造成机械损伤,导致计数结果偏低。
怎样才算“充分”?
视觉标准:固体样品应完全破碎并悬浮,溶液呈均匀浑浊或乳浊状,无明显大颗粒沉淀。
时间标准:通常使用拍击式均质器(Bag Blender)拍击 1-2分钟,或旋转式均质器震荡 2-5分钟。具体时间需根据样品性状(如硬度、粘度)进行验证。
关键:所有样品的制备方法应保持一致,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问题二: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过度加热,会有什么影响?
答疑:
灭菌不彻底:最直接的影响是引入外来杂菌,导致假阳性结果或平板计数异常增高,实验完全失败。
过度加热/反复熔融:
营养成分破坏:培养基中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热敏性成分会降解,营养值下降。
选择性变差:选择性培养基中的抑制剂(如胆盐、染料)可能分解,失去对非目标菌的抑制能力。
理化性质改变:琼脂凝固性可能变差,pH值可能发生变化。
产生毒性物质:糖类在高温下可能焦化,产生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建议:严格按照标准(如121℃, 15-20分钟)进行灭菌,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和反复加热。
问题三:为什么一定要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答疑:
这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石,用于验证整个实验系统的可靠性。
阳性对照:
目的:证明你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条件能够支持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做法:在检测样品的同时,用标准菌株(如检测大肠菌群就用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同步实验。
结果判读:阳性对照必须长出典型的目标菌落,否则本次样品检测结果无效。
阴性对照:
目的:证明你的培养基、试剂和器皿没有被污染。
做法:用无菌的稀释液或PBS代替样品,进行全部实验步骤。
结果判读:阴性对照应该没有任何菌落生长。如果长菌,说明实验过程存在污染,本次检测结果无效。
问题四:菌落计数时,遇到“蔓延菌”或“链状菌落”该怎么数?
答疑:
这是平板计数中最常见的困扰之一。
蔓延菌:
成因:某些具有运动性或产荚膜的细菌(如变形杆菌、芽孢杆菌)在琼脂表面扩散生长。
计数方法:
如果蔓延面积不超过平板的一半,可计数未蔓延部分的菌落数,再按比例估算整个平板的菌落数。
如果蔓延面积很大,此平板应弃用,选择菌落数在有效范围内的其他稀释度平板进行计数。
在报告结果时需注明“计入了蔓延菌”。
链状菌落:
成因:多个细胞连在一起生长而未分开,形成一个菌落链。
计数方法:应计为一个菌落形成单位(CFU)。因为理论上它来源于样品中的一个菌团或一个细胞。
问题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稀释度进行计数?
答疑:
目标是找到菌落数在 30-300 CFU 之间的平板(对于某些特殊方法如霉菌酵母可能要求20-80 CFU)。
原则:选择所有稀释度中,菌落数在30-300之间且最接近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这样的计数统计学误差最小。
常见情况处理:
所有稀释度都<30:报告最低稀释度的菌落数,并注明“估计菌落数”。
所有稀释度都>300:报告最高稀释度的菌落数,并注明“多不可计”(TNTC)。
只有一个稀释度在30-300之间:直接计数该稀释度。
两个连续稀释度都在30-300之间:按标准方法计算两者的加权平均值(如国标GB 4789.2中的公式)。
问题六: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照射多久才有效?能完全灭菌吗?
答疑:
照射时间:常规消毒通常照射 30分钟以上。但紫外灯的灭菌效果受距离、灰尘、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能完全灭菌吗?—— 绝对不能!
穿透力弱:紫外线无法穿透玻璃、塑料、纸张,也无法照射到物体的背面和缝隙。
只有表面杀菌作用:只能杀死直接暴露在光线下的微生物。
对人体有害:使用时人员必须离开。
正确做法:紫外消毒应作为辅助手段,与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擦拭和高效过滤器(在超净台内)提供的无菌风流结合使用。操作前用酒精擦拭台面和各种器具表面是关键一步。
问题七:培养基倒入平板后,为什么要“预培养”?
答疑:
预培养(或称“空白培养”)是指将配制好并凝固的培养基平板,在培养箱中放置一段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再进行样品检测。
主要目的:
检查无菌性:确认培养基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未被污染。如果预培养后平板长菌,则该批培养基应废弃。
去除冷凝水:使平板表面的冷凝水蒸发,避免在涂布样品时形成菌落蔓延。
“唤醒”培养基:让培养基恢复到室温,避免因温度骤变对某些娇嫩微生物造成冷冲击
问题八: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数据”(如平行样差异巨大)怎么办?
答疑:
首先,不能随意舍弃数据!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偏差分析。
可能原因:
样品不均质:最可能的原因,回到问题一。
操作失误:移液器不准、稀释液混匀不充分、涂布不均匀、倾注平板时培养基过热烫死细菌等。
污染:操作过程中引入外来杂菌。
培养基/试剂问题:批次间差异或质量不稳定。
处理流程:
复核记录:检查原始记录,看操作步骤是否有异常。
分析过程:回顾实验全过程,寻找可能的失误点。
重新检测:如果无法找到明确原因,应安排样品复测。
报告说明:在最终报告中,如实记录所有数据,并对异常情况加以备注说明。
问题九:如何区分培养基的“选择性”和“鉴别性”?
答疑:
这是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原理的核心。
选择性培养基:
目的:“抑制你不想要的,让你想要的生长”。
手段:添加抑制剂,如抗生素、染料、胆盐、高盐等。例如,伊红美蓝琼脂(EMB)中的胆盐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从而“选择”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
鉴别性培养基:
目的:“让你能认出它是什么”。
手段:添加指示剂(如pH指示剂)或底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反应产生可见变化(如变色、产生气泡、出现沉淀)。例如,在EMB上,大肠杆菌会发酵乳糖产酸,形成带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从而被“鉴别”出来。
常见培养基:很多培养基是选择-鉴别一体的,如SS琼脂、XLD琼脂等。
问题十:国标、药典、ISO等不同检测标准,该如何选择?
答疑:
标准的选用取决于产品的用途、法规要求和客户约定。
基本原则:
强制性标准优先:如果产品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如中国的GB 4789系列对于食品),必须遵守。
行业约定:在特定行业(如药品、化妆品),通常遵循《中国药典》或相关的行业标准。
国际贸易:出口产品通常需要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如美国FDA的BAM、欧盟的ISO标准)。
客户要求:满足客户在合同或协议中指定的检测方法。
关键点:
不同标准在样品处理、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判读标准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从而影响结果。
实验室在选择标准后,必须进行方法验证,证明有能力按照该标准正确执行检测。
在同一批次的检测中,不能混用不同标准。
网络
展源
何发
2025-09-28
2025-10-14
2025-09-29
2025-09-02
2025-09-22
2025-10-13
2025-10-31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