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的职业健康风险。职业健康风险大体可以分为化学喷溅、生物制剂的感染、火灾/爆炸与其他风险。化学喷溅事故在实验室时有发生,化学品可能会少量地飞溅到手上、脸上、眼睛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化学腐蚀、化学吸收等伤害,一般情况下只是少量飞溅,量并不是很多。生物制剂的感染通常发生在生物实验,实验人员会接触到一些血样制品,或者一些含有病菌、病毒的生物制剂,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而火灾/爆炸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操作易燃易爆的化学品时,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或者使用设备不当、电路老化等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风险,例如机械类的伤害、电击、高温、辐射、噪音等引发的职业健康风险。
国内外实验室职业健康的案例不胜枚举,据有关数据统计,本世纪20年间,仅国内实验室就发生了百余起实验室安全事故,近千名实验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虽然国外的数据没有明确的信息,但也不会乐观。下面是几个国内外实验室职业健康的经典案例。
国内外实验室职业健康案例
1997年,美国Karen Wetterhahn毒物化学教授,因在实验中不慎将二甲基汞洒在手上。二甲基汞渗过她带的乳胶手套,接触到皮肤上,但当时他并没及时就医,而继续做实验。在十个月之后,他竟然不治身亡。
还有在2008年的加州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研究助理桑吉在使用叔丁基锂时发生意外。叔丁基锂钠在空气当中燃烧起来,并烧着了桑吉的衣服。当时桑吉没有穿阻燃的防护服或者实验服,也没有第一时间到淋浴喷头下灭火,而是惊慌失措的到处跑动,从而加剧了火势,导致她全身40%以上的皮肤重度烧伤,经抢救不效身亡。
在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美国化学安全委员会统计:美国实验室研究所共发生有记录的职业健康风险案例就多达120件。
在国内,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2008年,上海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在使用过氧乙酸时,没有戴防护眼睛,结果过氧乙酸溅到眼睛,致使双眼受伤。同年,一个博士生在使用三乙基铝的时候,由于他没有带防护手套,化学药品粘到手上,也没有及时冲洗,导致左手的皮肤受到严重被腐蚀,而不得不去植皮。
还有2010年的生物制剂的感染案例,在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被发现感染了一种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炭疽病等20余种传染病并列的乙类传染病—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
上述案例的发生除了实验人员的粗心大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穿戴安全防护用品,或者没有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那么在实验室,实验人员要如何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在选择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的时候,又有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标准作为依据呢?
个人防护产品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职业健康协会(OSHA)对实验室的操作环境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实验室职业健康防护,首先要考虑工程控制;其次是管理控制、实践训练,最后是个人防护产品(PPE),如果通过培训、SOP操作的训练等,还不能完全的把风险控制住,就需要个人防护产品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个人防护产品是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也并不是说你穿了个人防护产品就是100%的安全。实验人员对个人防护产品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防护产品是在其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的无奈之举,千万不可忽视实验室的工程控制和管理控制。
根据具体实验室的危害源选择正确的个人防护产品,如果实验室没有化学品的风险,只是一个物理机械性能的实验室。那么可以只配备护目镜上安全鞋等,防止物理性能的伤害的防护产品就可以了。总体来说,在配备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的时候,一定是根据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考虑。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来严格要求各大实验室要配备什么样的个人防护产品。但国内外都有一些关于个人防护产品的相关标准,以身体防护产品和呼吸防护产品为例。
身体防护产品标准
国外对个人安全防护产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欧洲的ISO标准对于身体防护产品做了详细规定,把防护服分为六个等级,一级是气密性防护;二级是鉴于一级和三级之间,气密性和液密性之间,气密性比一级差了一点,目前对于二级分类存在着分歧,因为市面上的找不到这样的防护服,所以欧标渐渐地把二级分类给淡化掉了,就只剩气密性防护服。接下来就是液密性的防护服,液密性防护服又分为三级液体致密性就是有压力的喷溅和四级喷溅致密性,四级是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的喷溅。五级防护服是防颗粒物粉尘,细菌、病毒是附着在粉尘上进行传播的,也属于颗粒物。六级是有限喷溅,只有少量的液体喷溅,在实验室绝大多数都是少量的液体喷溅。一般来说,在实验室很少会用到一级防护服,除非是在一些高致病的病毒实验,或者是一些制毒化学品实验的时候,有可能也会用到气密性的防护,例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或者四级实验室(P4),这类实验室的要求等级非常高。对于普通的高校生物实验室,例如动物实验室,选择五级或者六级的防护服就足够了。
目前中国有两个关于化学防护服级别的标准,一个是GB24540,另一个是GB24539。GB24540主要是针对防酸碱类化学防护服的规定,所以并不全面,而GB24539基本上是按照欧标的分类来制定的,但由于国内实验室方法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这个标准还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认可和实施。美标将防护服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四类,美标的分为会稍微简单一些,A型气密性、B型液密性、C型也是液密性,D型就是粉尘/有限喷溅。按照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美标并不是根据化学防护服来分类的,而是根据环境的危害程度来分级的,例如在A级的危害环境中,也就是立即危害健康,又叫做IDLH环境,威胁到生命的环境中,就需要最高等级的气密性的防护。防护服的选取原则:
■ 依据法规。参考GB标准、CE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防护服的选择。
■ 防护效果。是否能提供针对具体化学品的渗透实验数据,以保证化学防护效果。
■ 工艺质量。是否优良好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经过认证。
■ 舒适度。是否柔软,透气。
■ 耐用性。面料是否强韧、耐磨。
呼吸防护产品标准
呼吸防护可以分为供气式呼吸防护和过滤式防护,供气式呼吸并不常用,实验室主要是过滤式防护,过滤式防护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口罩,另一类是滤毒罐。口罩过滤功能的关键是滤棉。对于过滤棉的标准,美标、欧标和国标都给了明确的规定,见表1。国标与美标很相似,都是选用0.3μm颗粒物来进行测试,0.3μm的直径最难被过滤掉,区别是国标把过滤效率的最低要求降到了90%。
欧标又与美标和国标有一定的区别,国标与美标对过滤的颗粒物的性质都做了要求,N与KN型口罩主要用来防护非油性的颗粒物,P、KP和R既可以用来防护非油性颗粒物,也可以用来防护油性颗粒物。例如,PM2.5的防护,选择N与KN型口罩就可以,像类似于喷漆等作业,颗粒物一般是油性的,P1、P2、P3滤棉会更合适,在自然界,或者实验室能够遇到的颗粒物绝大多数是非油性的,实验室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来选择个人防护产品。
近年来,尤其是高校实验室,国内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西方国家高校重视实验室安全和健康问题,多年不断推动全面的校园安全、健康及环境管理发展,管理人员当中具有不少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国内高校在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同时,职业健康管理也应该受到关注,也需要提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参与。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1
2020-05-27
2024-03-06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