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核废水排放入大海!这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日本政府当地时间13日上午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放入大海。这一决定引发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核废水排放入大海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呢?环保的做法是什么呢?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事故,事故造成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为了冷却融毁受损的堆芯,核电站引入海水给反应堆降温,再加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具有放射性的核污水持续不断产生。
2020年每天平均增加150吨高浓度放射性污染水。如何储存与处理这些具有放射性的核污水,一直受到包括环保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
目前,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超过123万吨具有放射性污水中,含有
放射性同位素锶90(Sr-90),放射性氚(超重水),碳14(C-14)以及其它放射性物质,如碘129(I-129)和钴16(Co-16)。
为了冷却受损核电站内部的核反应堆,这些污水还在不断持续增加。东京电力公司的多核素去除设施水处理技术(ALPA)不能去除放射性氚(超重水)或碳14(C-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锶90(Sr-90)、碘129(I-129)和钴16(Co-16)。接受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摄入受到污染的海洋食品,这些物质会在海洋食物链中长期积累,并且有可能已经通过食物链回到人类餐桌,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长期关注福岛核事故后续工作的绿色和平资深核电专家肖恩·伯尼建议,
将核污水长期储存在坚固的储罐中,并应用包括除氚在内的最佳可行技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BAT),是目前最为环保的选择。
事实上,东京电力公司也曾在2019年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地点仍有储存空间。日本经济产业省污水处理对策专家小组委员会报告的分析表明,后者曾经认可2022年后,在第一核电站内部和外部进行额外的核污水储存是可能的,但最终仍排除了这一方式,原因是其需要“大量的协调与时间”。
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东京电力公司此前表示,经过处理,核废水当中的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但是“氚”没有办法清除。
他们会把废水里氚的浓度稀释到日本国家标准的1/40,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
如果日本真的将废水排入太平洋,我国仍然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对周围海域的辐射监测。在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我国的海洋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国家海洋二所的研究人员还研制出了海水核辐射实时监测试验浮标,可以通过在相关海域布放漂流浮标实施监测海水辐射水平。此外海洋辐射监测还需要进行航空放射性监测,对海区上空的辐射量进行检测。
辐射量监测可以保障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的辐射安全,而废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还需要对海洋生物以及海底沉积物进行取样后在实验室分析相关放射性同位素分含量。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