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的10大质量指标,都是什么作用?
汽油
众所周知,汽油油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使用安全,还与企业的效益与信誉息息相关。那么汽油油品的好坏与哪些质量指标有关呢?以车用汽油为例,介绍硫含量、馏程、蒸汽压、辛烷值、芳烃、烯烃、胶质等油品质量指标,供读者参考。
油品中的硫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包括活性硫和非活性硫两种类型。
其中活性硫在与水相遇后会产生具有腐蚀性的酸性物质,腐蚀车辆发动机及曲轴箱部件;非活性硫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会污染环境。
汽油中硫含量超标,不仅加剧大气的污染,还会导致汽车尾气转化催化的失活,影响汽车现场排放诊断的准确性,使车辆因诊断错误而引起排放量增加。世界各国汽油标准中硫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目前北京地区京六标准中控制硫含量不高于10ppm。
馏程是评定油品蒸馏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以蒸馏温度与馏出量的数字关系来表示。汽油是由C 5 - C 12烃类组成的混合物,国标规定汽油干点(终馏点)不大于205度。镏程范围为:10%蒸发温度不高于 70度,50%蒸发温度不高于 120度,90%蒸发温度不高于 190度,终馏点不高于 205度。通过测量油品的馏程范围,可大致了解油品的轻重组分组成、挥发性等。如初始馏出温度超过标准温度,则可判断油品中没有不利于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启动的轻质馏分。如终馏点温度高于标准温度,则可判断油品中重质组分多,会增加机械磨损及形成油渣沉积堵塞油缸油管。
汽油从液体状态转化为气体状态的性。汽油能否在进气系统形成良好的可燃混合气,汽油的蒸发性是主要因素,汽油的蒸发性用馏程和节气表示。汽油的馏程就是通过加热测定蒸发出馏分时的温度和终馏温度,又分别被称为10%、50%、90%馏出温度和干点。此温度越低,表明汽油中重馏分含量越少,越有利于可燃混合气均匀分配到各缸,使燃烧更完全。重馏分汽油不易挥发,特别是冬季时,来不及蒸发燃烧的重馏分流到曲轴箱中会稀释润滑油,使润滑油性能变差。
蒸气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油品中轻质组分的多少。蒸气压高表示油品中轻质组分含量高,利于低温启动,但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蒸发损耗大,着火危险系数大,还会在供油系统中产生气阻,甚至会导致油气堵塞油路而停车;而蒸气压太低的话,会使蒸发量不够,在冬天打不着火。因此,油品蒸气压标准是随着季节与气温的变化而改变。
辛烷值是代表汽油的燃烧性能和汽油燃料抗暴震性能的指标。汽油的辛烷值越高,抗爆性就越好,发动机就可以用更高的压缩比。也就是说,如果炼油厂生产的汽油的辛烷值不断提高,则汽车制造厂可随之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这样既可提高发动机功率,增加行车里程数,又可节约燃料,对提高汽油的动力经济性能是有重要意义的。汽油的牌号就是根据辛烷值来划分的。如92#汽油的辛烷值不低于92,9 8#汽油的辛烷值不低于98。低标号的油品会使汽车汽缸发生爆震现象,不仅会使耗油率增加,功率下降,甚至会损坏机件,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所以我们不能加低于自己车辆标号的油品。但如果盲目使用高标号的油品,不仅会使汽车行驶中产生加速无力现象,而且高标油的高抗爆性优势无法发挥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会出现“滞燃”现象使车辆损耗加剧。因此,大家要按车辆的发动机压缩比来选择汽油品号。所谓“压缩比”,指的是发动机的空气压缩比。是汽缸压缩前的体积与压缩之后的油气混合气体体积的一个比值。
汽油在发动机气缸中燃烧时,避免产生爆燃的能力,也就是抗自烯的能力。它是汽油的一项重要使用性能指标。汽油的抗爆性用辛烷值和抗爆指数表示,辛烷值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越好。我国原来用马达法辛烷值作为汽油的抗爆性指标,并以此划分汽油牌号。现在改用研究法辛烷值。美国从1970年开始用抗爆指数代替RON作为汽油的抗爆性指标。
芳烃是辛烷值的重要贡献者。试验表明,随着汽油芳烃含量的增高,发动机沉积物增多,尾气排放量增加。因此,各国和地区根据各自的环境和炼油装置构成的具体情况,都对烯烃和芳烃的含量进行限制。例如,国三汽油要求芳烃含量不大于42%;而国四汽油标准中则要求芳烃不大于35%。
烯烃也是辛烷值的重要贡献者,但是,容易使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形成胶质和积炭,并与空气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加速臭氧的形成。降低汽油中的烯烃有利于保护环境。在新施行的京六油品标准中,烯烃含量已下调至不高于15%。
胶质含量是反映燃料在发动机中使用时生成胶质倾向的一个指标。国家标准规定,每100毫升汽油实际胶质不得大于5毫克。当发动机中胶质含量超过一定数量时,会引起供油系统、活塞及燃烧室中积炭增多,还会使辛烷值数值降低,抗爆性下降。所以胶质含量越少,汽油品质越好。
汽油的蒸发性并不是越强越好,汽油的蒸发压太强会增加汽油的蒸发损失,不仅浪费了汽油,而且增加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为减少汽油的蒸发损失,现代汽车普遍安装了汽油蒸发吸收装置。夏季时,蒸发性太强会导致发动机油路发生气阻现象。气阻是燃料供给系统中汽油产生节气太多,供油量不能满足发动机工作需要的现象。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