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在东亚地区尤其高,其常常起源于一种名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会逐渐演变为一种癌前病变,即肠上皮化生(IM,intestinal metaplasia),然而胃癌从炎症到癌变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个谜团。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诱因之一,这种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引发肠上皮化生。然而从炎症到癌变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科学家们一直并不是非常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The somatic mutation landscape of normal gastric epithelium”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对来自香港、美国和英国的238份正常胃黏膜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另外829份样本进行了靶向测序。这些样本涵盖了有无胃癌病史的个体,相关研究或为科学家们研究胃癌的早期基因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研究发现,正常胃黏膜细胞每年大约会积累28个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主要由内源性突变过程引起。然而在胃癌患者机体中,这种突变率会翻倍,尤其是在发生肠上皮化生的腺体中,这一发现表明,慢性炎症可能是导致胃癌早期基因突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一些胃黏膜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异常,比如某些患者胃细胞中出现了额外的染色体,这些额外的染色体往往在生命早期(12至25岁)就已经获得了,而且这可能与某种致突变因素(如感染性病原体)的暴露有关。
胃癌的克隆和突变率。
图片来源: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8708-6
本文研究揭示了胃癌早期基因突变的模式,同时还为早期检测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者表示,一个人到60岁时,其机体中近10%的胃黏膜就已经携带了已知癌基因的突变;这一发现强调了胃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或许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通过识别这些早期基因变化,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新的早期检测方法从而在癌症形成之前就对其进行干预。研究者还发现,胃癌患者机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基因突变模式,即染色体20的获得,这种基因变化通常与癌症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有关;通过识别这些特定的基因变化,科学家们就能更早地发现胃癌的预警信号并探索潜在的早期干预目标。
通过揭示胃癌从炎症到癌变的基因密码,这项研究为胃癌的早期检测和预防提供了新的希望,科学家们不仅发现了胃癌早期基因突变的模式,还揭示了慢性炎症在这一过程中的潜在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新型早期检测方法,还为未来的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有望在胃癌的防治上迈出更大的一步,并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参考文献:
Coorens, T.H.H., Collord, G., Jung, H. et al. The somatic mutation landscape of normal gastric epithelium. Nature 640, 418–426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8708-6
Bioon细胞
展源
何发
2025-03-18
2025-03-28
2025-02-05
2025-03-28
2025-02-05
2025-02-07
2025-02-06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