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需要两样法宝:沉浸式的热忱和适合自己的独门绝技。” 陈虹宇教授说。在前沿科学领域,往往99次的研究失败才会有1次的成功,如何才能看到希望、保持热忱呢?实验与分析特别采访了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的陈虹宇教授。
陈虹宇教授很随和,完全没有正襟危坐的距离感,会让你忘了面对的是一个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研人员。从中国科大本科毕业,到耶鲁大学读博士,到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出站,然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职、35岁获得终身教职,陈虹宇教授的科研生涯一路开挂、充满光环。为了家庭和思乡情结,陈教授放弃了国外的终身教职回国任教,为中国科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守初心 融合开拓
陈虹宇教授于2016年1月加入南京工业大学,参与组建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Synthesis, IAS),并担任执行院长。2017年8月结束过渡期,全职开始在南京工作。
吸引陈教授回国的是南京工业大学给予的经费支持以及团队合作。此外,IAS独立的学术氛围也为他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比如,IAS制度透明,基本实现了实验室空间的平均分配,仪器则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陈教授认为,回国后最主要的是要找好平衡点。国内外在理念和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各有优点,陈教授希望能尽可能融合两边的管理方法,找到平衡点,使IAS的运作流畅而适合本土文化。作为一名醉心科研的教授,当面对大量管理问题时,只有创新地寻求解决方案才能找到平衡点,既要在IAS建立一个合理的体制,替教师和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也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开展科研工作。
独辟蹊径 探索前沿
“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前沿,耐得住寂寞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陈虹宇教授表示,“对科研人员来说,创新的结果,总是把冷门的研究领域变成新的热点。如果随大流、盲目追捧热点,则容易跟在人后,步步落后。”
回国后,陈虹宇教授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复合纳米结构的合成与机理的研究。做纳米研究的科学家很多,大多都以应用为导向,少有人愿意去探索纳米合成本身。陈虹宇教授的研究,却是要系统化地发展纳米合成,通过对相关机理的研究,使复杂纳米结构的合成,逐步达到指哪打哪的效果。换句话说,应用研究是在使用纳米合成的工具箱,而陈教授希望能进一步发展这个工具箱,从而探索复杂纳米结构的新的前沿。也正是因为他的思路特立独行,他的研究颇受关注。
陈虹宇研究小组开发出了十几种新型纳米结构的合成路线,并提出了新颖的机理。陈教授认为,现有纳米结构的应用很重要,但做的人很多,太挤了不容易发展自己的独门绝技。而发展纳米合成的工具箱,在空旷的前沿很容易找到独到的合成方法和新颖的纳米结构。下一步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复合纳米结构内部的协同效应,说不定能在应用中另辟蹊径,达成创新的突破。
沉浸投入 矢志不渝
回忆当年在中科大、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顶尖大学的经历,陈虹宇十分感谢导师们给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在他们看来,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做科研其实是一件苦差事,能够支撑自己在科研中苦中作乐的一定是对恋人般的热情,这样在多次失败后仍能耐心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逐步尝试解决方案。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陈教授认为自己坚持不懈的狂热态度,也是源于苦苦钻研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结,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是无法支撑自己在前沿领域深耕不息的。如果一个学生只想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愿意深入理解老师指点的背后原因,不愿意像下棋一样往前想三步,那成功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他常常激励学生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对自己的项目要有完全负责的主人翁精神。
陈虹宇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和自信。他和团队揭示了复合纳米颗粒生长的界面调控机理;拓展了纳米合成的新结构、新方法;开拓了新型的诱导纳米构象转变,得到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独立工作的11年里,他以通讯作者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影响因子大于10)就有30多篇,总引用数4600多次。他的学生、博士后中,有14位成为教授,其中包括2位青年千人计划成员和一位美国的助理教授。
严谨思考 实战论证
当然,除了一腔热血之外,还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陈教授认为,即便是要死记硬背英文单词,也应该努力去思考哪种背单词的方式更容易记得住,往返重复记忆的时候怎么重复才是最有效的,如此不断去寻找、优化方法。在方法上下功夫,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复杂的科学研究。一个科研目标,在远处的时候也许看的很清晰,但随着实验的进展,学生会逐渐看到各种岔路、障碍,如果懒于思考蒙头向前,很容易在错误的方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陈虹宇教授在指导学生做科研探索的时候,尤其注意方向的把握和方法的调整。实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中学会分析,找出最关键的卡点。有些学生则是知道自己的卡点在哪里,但却总是拖着不解决,宁可在舒适区重复做自己习惯的事情。为此,他最近设立了一个“卡点会”,每周都会跟每个学生问一遍,你的项目卡在什么地方?过去的一周针对卡点都做了些什么?下周又准备做什么?他希望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跳出舒适区,从而减少在不必要方向上的精力浪费。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督促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等老师出方案。
结语
陈教授对IAS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每当他站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的时候,最让陈教授动容的应该是讲台下那一双双熠熠生辉的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睛,学生的心领神会让他更加意气风发。在学生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风采是何等洒脱不羁。他能够将一个深奥的知识点让一个非专业人士听得痴迷,唯有诚心笃学方始至此。陈教授谦和地表示自己并非一个非常刻苦的人,但是对科研探索的执著贯穿始终。不由自主地如水和空气一样成为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最后,感谢德国艾卡公司为《实验与分析》创造了采访契机,让我们有幸与陈虹宇教授进行了深度对话。
德国IKA天之骄子奖学金与博士后创新奖颁奖典礼
【色块】
陈虹宇教授认为,除了对科研沉浸式的热忱与严谨的方法论外,科研的创新同样需要像德国IKA这种热衷于社会公益的企业来激发学生更多热情。因为来自学校本身的认同自然能够勉励学生,但是如果能有来自外界的肯定与关爱,会更加让学生觉得信服和自豪。毕竟所有的学生终将踏上社会,大家希望知道自己在学校的研究是否真正能够有利于社会、造福社会。
此次由德国IKA支持的科研奖学金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深耕某个领域的真实收获,同时构建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作为未来真正使用这些设备的主人,学生们在使用仪器设备时,也会将各自心得一一罗列出来,反馈给企业,有利于促进IKA进行更多的创新,开拓了双赢的局面。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4-07-31
2024-07-24
2024-07-08
2024-06-21
2024-07-29
2024-07-04
2024-07-0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